2016/6/26

讀冊:論殺戮 by D. Grossman


作者:Dave Grossman  譯者:葛大
書名:論殺戮 On Killing, the ph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
台版:遠流,2016/5

本書獲得過普立茲獎, 1995 年初版,台版則是 2009 修訂版的翻譯。作者是出身美軍菁英的遊騎兵(Ranger)的學者,曾任西點軍校心理學教授。
近年來繁體中文出版界對一般讀者市場推出有關戰史(包含政治經濟面)、武器、戰爭小說的書籍成長頗快,但專門討論戰場上「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書就我知道這是唯一一本,這倒是相當怪異的事,對主角的認識不清甚至錯誤,如何能繼續探討? 搜尋了一下英文資料,似乎在國外書市也有類似的現象。

將近 400 頁的書其實歸結起來非常簡單:

  1. 檢視比較詳細的相關資料(由美國南北戰爭開始)、老兵訪談、以現代技術分析歷史戰役等等,會明顯發現抗拒殺戮同類的心理是人類的本性,這種抗拒在完全看不見敵人時幾乎沒有,但是隨著雙方距離縮短以及能辨識反應(看得見身影--看得見臉孔--清楚看見表情眼神)而大幅增強。大約只有 2% 的人缺少這種心理保險栓。
  2. 美軍在二次大戰的研究發現,和敵人遭遇並交火的狀況下,仍只有 15-20% 的士兵朝敵人射擊(沒射擊的人絕大多數仍未脫逃躲藏,甚至會主動在敵火下救人、搬運補給、傳令),經過改變訓練方式後,開槍比率逐漸提高到越戰時的 > 90%。
  3. 除了宣傳上誇大敵我在種族、文化、道德上的差異,妖魔化敵人同時建立己方道德地位外,「拔掉」保險栓的訓練大致上包含讓士兵習慣仇恨壓力的環境(如訓練人員針對個人的吼叫和言語攻擊)、習慣攻擊人型物(射擊靶紙油源把改為人型輪廓甚至畫出服裝臉孔,對打訓練我覺得或許可以歸入)、強化和同袍以及和指揮權威的心理連結(將責任和罪惡感分擔出去)。在心理學上稱為降低敏感度、制約、否認--建立防禦機制等等。
  4. 戰場上這道保險還會受到一些變因影響,如疲勞程度、所屬單位和身邊戰友的連帶感(如把士兵補充進陌生的單位)、周遭同袍傷亡、敵方的作為--即敵方的形象(善待俘虜、平民的形象一向能降低敵方頑抗意願)... 等等。
  5. 提高戰場上的攻擊比率事情只做了一半,戰鬥人員事後還是會面臨心理上的問題,需要靠時間沉澱以及特殊作為來紓解,以降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傷害。比如自戰場退下後回到承平社會,需要一段時間並和有相同經歷的人相濡以沫、需要社會明白接納與肯定其作為... 等等。眾所周知,美國在越戰時期這方面做得極差,不管是對個人還是整個社會都帶來了相當負面的效果。基於美國的負面經驗,英國在福克蘭戰爭,美國在海灣戰爭時都大幅調整了作法。
  6. 作者非常擔心,由於媒體對暴力犯罪的渲染、電影電玩中暴力過程和結果的詳細表現、家庭教育和適當榜樣的缺乏等等,讓青少年心理上的暴力保險栓越來越容易被去拔除。
為什麼一般讀者也能看的書中,討論此類議題的這麼少,明明心理學書籍滿坑滿谷又暢銷(掛羊頭賣狗肉的也不少啦)?
或許把人類的心理,特別是跟創傷、黑暗面有關的部分拿出來分析探究,身為人就是會情緒上的遠離和抗拒吧? 大家也喜歡看痛快俐落的英雄,猶豫掙扎的角色一點也不討喜。搶救雷恩大兵裡電影被觀眾罵到翻的厄本(一個被臨時拉來的文書翻系人員),他仍是最接近一般人類的角色啊,根本書論述完全對得上。劇本作者也是高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