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

讀冊:從海洋看歷史 by 羽田正 (編) 小島毅 (監修)


比預定進度晚了兩個月讀完 :p 😅
這本書處理的時間和空間為13-18世紀末的東亞海域--主要聚焦在中日朝琉球,的交流,雖政治、文化、經貿等等皆有論及,但我個人覺得各篇作者還是較偏重於整體情勢的論述。
因為是學術文章的合輯,所以對外行讀者來說沒那麼生動有趣,但並不難讀。對於我並沒有帶來甚麼顛覆性或全新的知識,但讓過去從零散來源得到的片段模糊印象得到更加清晰深入的認識。
擇錄書中最後幾頁關於17-19世紀日本媽祖信仰的有趣記述:
日本漁民船員信仰媽祖大概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赴長崎貿易的華商,二是由中國禮聘來的佛僧。在好幾個港口建有「天妃媽祖權現」、「娘媽 (nouma,很熟悉的發音吧~) 權現」的神社,媽祖信仰也在地化和龍宮乙姬的傳說相混,也融入日本造船儀式中封入船內的船隻守護神 (船魂、船玉神)。根據18世紀末學者記述,天妃的地位跟串統日本航海神明猿田彥神同樣尊貴,但19世紀後,特別是明治時期,因為政府形塑國家意識的政策,媽祖神社被廢,改奉日本神道神祇。
作為對照,大約是出於類似的想法,清政府時提高了媽祖信仰的地位,新建的北洋艦隊也在艦橋供奉媽祖。

2018/8/28

In questa reggia



無意間發現這影片,光看標題 "Giacomo Puccini - "In questa reggia" (Turandot) - Anna Netrebko, Echo Klassik 2016" (俄羅斯籍的中生代中堅女高音 Anna Netrebko 唱普契尼歌劇杜蘭朵中的「在這宮殿裡」)可真是嚇到吃手手。
杜蘭朵中最 popular 的曲子肯定是渾蛋王子的 "Nessun dorma"(誰都不准睡),男高音都愛唱,另一方面杜蘭朵公主則是歌劇中公認最困難的女高音角色之一:公主第一次出場一聲不發只露幾秒鐘臉,第二次出場沒暖身機會就是這 In questa reggia,對技巧和音域的要求不說,還要能跟樂團對尬,實在不太像是義大利作曲家的作風,肯定是被華格納帶壞的 XD
Netrebko 的 CD 我有幾張,再看看 youtube 上以及其他資料中她的主要演唱曲目,很難想像她會去唱這麼重型、戲劇性的角色/曲子,直覺她的音色和特質並不適合。如果很少或第一次聽這曲子的話,乍聽下我想不會有什麼異質感,隨著樂曲的進行,先會被她的賣力投入感動到,但會發現她唱得「很拚很用力」,再來是某些轉折處就是有那種沒法百分百駕馭的感覺(抱歉,我只是個愛隨便亂聽的外行)。我自己的其他感想麼,還是很奇怪她會選這曲子,而且不只一次演唱--還包含露天劇場的,也奇怪她選的表現方式是以大音量跟樂團對拚(後面會再提到這點),最後是很擔心再這樣多唱幾場,搞不好會給嗓子累積些傷害,畢竟演唱不適合角色/曲子最後縮短演唱生涯的歌手太多了。
~~~~
許多人包含我心目中(1950年代錄音技術大進步後)最棒的杜蘭朵一角是瑞典女高音 Birgit Nilsson,戲劇性/音色/技巧/音量兼具,還有 Corelli 唱的王子也很讚:
附帶一提,Nilsson 也是公認歷來最偉大的華格大女高音之一。Nilsson 共錄製過多次杜蘭朵,上面選的是 1971年的版本,有興趣的話可以聽聽 1959年這份(RCA錄音,唱片發行):
71年的比起來威勢更增,但少女味少了,笑~  所以很多人會推 1960年代 EMI錄的版本,求其平衡也(好啦,這因果關係是我掰的)
~~~~
如果優先考慮能游刃有餘地跟樂團拚的話,保加利亞女高音 Ghena Dimitrova 大概是首選:
下面評論有現場聆聽的經驗:跟經歷風暴一樣!!
~~~~
 Maria Callas 則是評價相當兩極,有人認為她完全不合適--她唱的是 Callas 自己的,非常個人化的杜蘭朵,但更多人喜歡這風格,我也是其中之一。Callas 當然沒去拚音量,而是將心思放在對角色的情感刻畫--以她自己的方式表現:
~~~~
最後是這個有趣的,一位講話有點苛的先生挑選的七位杜蘭朵歌唱家:
因為資料相對不易取得加上錄音品質,所以我幾乎沒接觸 1950年代前的歌劇錄音,但這份選輯真是驚為天人,非常非常有說服力!! 強力推薦細細欣賞比較。
影片下面的介紹就是我前兩行說有點苛的部分,Sutherland/Pavarotti 的組合印象中是杜蘭朵錄音中賣得最好的,對 Sutherland 的評論也就一般對她的看法,也很多人認為她是被過度保護,多些機會其實在這類戲劇性的角色上應該也能成為經典。
上面看過的 Dimitrova 被評為就是音量 XD  
最後是西班牙女高音 Caballe,她也是我最愛的女高音之一,但杜蘭朵就真的超級不適合她,她唱杜蘭朵劇中纖細的婢女柳兒則是不作第二人想(Sutherland 那份錄音):

聽了這曲後大概就能知道為何出此言了。
話說 Callas 也錄過柳兒的曲子,雖然柳兒也是悲劇角色,但 Callas 唱就是不對味,唱片公司在出某份 Callas 專輯時居然把杜蘭朵和柳兒的曲子一前一後放一起,真不知道在想啥 。

2018/7/26

暑遊-武陵農場


一如以往對拋小東西比拍景有興趣,所以挑出來的照片還是花草真菌昆蟲比較風景多。這次有拍到櫻花鉤吻鮭說,從陸上往水裡拍了三張,其中一張還算清楚,真是太棒了。
以下紀錄用流水帳...
去年完全沒有出外旅遊,連當日來回近郊走走也只有兩次 :(  加上想自己一人比較自由些,因此一個多月期末考題出完就開始計畫選個海拔高點的地方出遊,無奈只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所以選擇實在有限得很,最後挑上的是武陵農場。
第一次到武陵農場大約是 30 年前的除夕全家出遊,當年爸媽在挑選出遊時間還真是開風氣之先,年夜飯是一家四口跟三五位國民賓館值班員工一起吃的。上一次則是 2005 年中研院化學所的員工旅遊。
因為希望至少能有一個完整的下午能走路,因此不考慮下午抵達第二天中午離開。
行程是這樣排的,前一天傍晚到宜蘭市,隨處走走逛逛(火車站 + 中山公園一帶都逛遍了),第二天搭 7:30 的國光號上山約 10:10 抵達。每次走宜蘭支線胃都會晃得不舒服,這次是覺得脹氣 + 打嗝 XD
行李寄放在國民賓館後帶著相機包開始往武陵山莊走,當然是邊走邊亂拍照,前半段路程有樹蔭,相當舒暢,但後半段果園區(許多已經廢棄,成為高草叢 + 灌木)毫無遮蔭景色又單調,挺 OX 的,總共 6.1 km 花了 2 h。
武陵山莊現在就是普通旅社,過去那種登山客出發點的感覺完全不見了,原本的販賣部成了餐廳,現在的販賣部只有餅乾類零嘴和飲料,沒賣泡麵!! 因此午餐就拿隨身攜帶的餅乾和巧克力充數。由山莊至桃山瀑布路程是 4.3 km,其幾百公尺人多嘈雜,之後就好了,走起來非常舒暢,應該說這趟值得啦~~  這段上坡路程時間估計完全錯誤,總共花了 2 h 40 min。擔心天黑,所以下山時有點趕--結果是趕過頭,只花 1 h 下山,中間還停下拍了幾次照。
應該是下山衝太快,從山莊回賓館的路上右小腿開始酸,想說放慢腳步結果還是 1 h 40 min就抵達。沖洗按摩一下雙腳,剛好去吃晚餐。算算接近 7 h 走了 21 km,很多年沒走這麼多路,人又中年,腳酸也是沒辦法的...
第三天(今日)上午預計搭 9:10 往宜蘭國光號,不過因為梨山交通管制,9:50 車才到。等車期間和一位昨日同車上山,也是獨行的登山客聊天,他的行程是這樣,抵達武陵後走路 + 搭便車到露營區,然後走路上雪山登山口的山屋過夜,目前山屋可容納 100 餘人,需預訂和自備睡袋。隔天上午下山搭車回宜蘭,原來也是位只有兩天假的上班族啊。回宜蘭上了劃了往台北的車位後才想,應該多聊幾句,說不定之後有機會連絡呢。
回新竹第一件事是對發票,又是一張都沒中,補個干

2018/7/24

國家標準CNS塗料用語摘錄

對網路甚至坊間書籍上某些固執的我流翻譯和隨之而來的爭吵感到不耐,所以今年初從 CNS 國家標準中摘錄了幾條常見於模型討論區中的用語。
當然仔細看還是會發現少數未盡周全或前後有些牴觸的地方,但至少這已經是經學界業界討論出來,最合宜也是最被正式使用的版本了。

CNS 15433「塗料用語」 的部分名詞定義及解釋
3.31 發白 (blushing):噴漆乾燥,加以由於來自空氣中濕氣之留存及/或噴漆中一種以上組成之沉積,塗膜有時出現乳白色之乳濁
3.48 塗層 (coat):由單次塗布產生之塗料連續層
3.49 塗膜 (coating):由塗料對底材單次或多次塗布形成之連續層
3.50 塗料 (coating material):液體、糊狀或粉體型態產品,當塗布於底材時形成塗膜,具有保護、裝飾及/或其他特殊性質
3.58 色料 (colouring material):對其它材料賦予顏色之所有物質。(色料由顏料*(不溶於塗布介質中)及染料**(溶於塗布介質中)組成
* = pigment、** = dyestuff
3.78 調薄劑 (diluent):為單一或混合之揮發性液體,並非溶劑,可用於混合溶劑而不導致有害之影響
3.135 遮蓋力 (hiding power 或 coverage 或 opacity):塗料或塗裝蓋住底材顏色或顏色差異的能力
3.167 色漆(油漆) (paint):當塗布於底材時形成具有保護、裝飾或特殊性質之不透明塗膜
3.188 底漆 (primer):已配製之塗料,用來當作已處理表面上之底塗層
3.191 樹脂 (resin):範圍從固態志業太且具有相對低分子量之主要為非晶形大分子材料
3.212 溶劑 (solvent):單一液體或混合液體,在規定乾燥條件下易揮發,且可溶解黏合劑
3.231 稀釋劑 (thinner):單一液體或混合液體,在規定條件下使用易揮發,加入塗料已降低黏度或影響其它性能
3.237 清漆 (varnish):指藉由氧化作用乾燥之透明塗料(有些國家 "清漆" 係使用於所有透明塗膜)


CNS 6634「水彩 water colour paints
1. 適用範圍:本標準適用於顏料與水溶性展色劑(甘油、阿拉伯膠、明膠等)混合練製而成的一般用水彩。惟專家用水彩、固態水彩,或粉末狀與合成樹脂乳畫水彩(例如丙烯酸樹脂水彩)除外。***
*** 專家用水彩常用高重金屬含量的顏料 (pigment),所以沒規範
沒查到油畫顏料
CNS 可是用了 paints 這個字喔
有趣的是 CNS 12143 「丙烯酸酯系樹脂清漆 Acrylic Resin Varnish」,跟前面清漆的訂有牴觸,因為這類塗料的成膜並非依靠氧化,而是使用更廣泛「透明」的定義

 
另,從標準類號 K2 的標準文件標題得知,enamel 通常翻成「瓷漆」,而 baking enamel 則是「烤漆」,壓克力樹脂的翻譯名稱是「丙烯酸酯類」(化學學名啦)... lacquer 則有數種不同的翻譯(按照wiki英文版的說法,現在只要是靠溶劑乾燥揮發而成膜的都可以用這字),視產品種類而定。

2018/4/29

關於科學教育--競賽和科展的再度碎碎念

連續兩篇FB文合輯:

Part A.
中山生物顏教授這兩天連發了幾篇對於生奧選訓營學生的想法,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中學(別是明星學校和資優班級)、大學的自然科實驗教育思考:
https://www.facebook.com/shenhornyen/posts/10209049865962180
https://www.facebook.com/shenhornyen/posts/10209048758334490
https://www.facebook.com/shenhornyen/posts/10209048084477644
https://www.facebook.com/shenhornyen/posts/10209047506703200
當然我自己的化學科目學生要碰上生物倫理的機會在這階段是極少,但碰到的問題是在「化學安全」上,所以顏老師的討論也一樣適用。
簡單歸納成三點,給我們的化學科參考:
  1. 科學實驗教育、操作、甚至是測驗的目的是什麼?至少不該是快速生出數據/答案、測驗競賽拿高分;
  2. 承1.,教學、測驗、競賽的設計不良甚至偏頗,會導致知識片斷、思考不足、對「實驗」觀念和化學安全缺乏認識;
  3. 誠實面對實驗結果,也不要先入為主覺得結果「一定要是」怎樣,跟預想不一樣是探討的開始。
Part B.
這幾天也看到生物領域的老師在驚嘆高中生物科科展的題目是如何高大上,還算出某個作品的花費最少是60萬起跳 (大驚)、指導老師只掛高中教師 (這學倫問題啊!!) ... 這些我無意討論。
科學的根本在問問題,實驗技術、數據處理、結果解釋等等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手段,問不出好問題,這些都是沙灘上的城堡。而問問題的能力,當然來自於不斷地仔細觀察和思考。
這些高大上的題目,真的是源自參賽同學提問嗎?或許有,但我想比例極低,主要恐怕是背後支援者提供的吧?拿高中課本問一些延伸的問題,學生思考過嗎?有思考能力嗎?
這類經歷的學生我遇過,資質能力極佳,但塑造過程真的就是太走偏鋒,其中一位在得到比賽榮譽後想往學術的路上走,也很難得沒有自驕於同儕的樣子,期盼他能有更好的養成環境,不要只是被悶住頭一個勁往前直衝,能有機會補充過去學習過程中遺漏的,書本教不了的東西。
另外我也認識幾位國中小學老師,學校是地方重點,校內主管亟欲表現業績,部分家長為學生升學,加起來就是讓老師和毫無興趣的學生湊團報科展,題目當然是老師來想,好一點的學校給些補助,學生也還算叫得動,差的就... (聽過最慘的學校補助五百,學生放學後就被家長載去補習班,還被要求非生出作品不可)
----
台灣這些競賽、展覽發掘培養出來的人才,真的有比造成的副作用有價值嗎?就我個人經驗,並不是很樂觀

2018/4/4

有色化學實驗-溴甲酚綠在水/有機相的分配 Colorful Chem Exp - The Partition of Bromocresol Green between

(A)
乙酸乙酯 (EA) 和 水

ethyl acetate (EA) & water
(B)
加入少許溴甲酚綠粉末,不搖晃或攪拌

a tiny amount of powder of bromocresol green being added, without shaking or stirring
(C) 

搖晃後,溴甲酚綠溶解並分布於水層
after shaking, bromocresol green dissolving & distributing in the water layer
(D) 

加入數滴鹽酸,不搖晃或攪拌。溴甲酚綠變色
adding a few drops of HCl, without shaking or stirring, the color of bromocresol green changed
(E) 

搖晃後,酸性態溴甲酚綠移至有機(EA)層
after shaking, bromocresol green (acidic form) moving into the organic (EA) layer


自己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酸鹼指示劑的酸性/鹼性型態性質可能大不同」實例。
溴甲酚綠的鹼性型態(弱酸至鹼性)為陰離子,傾向分配在水層,而酸性型態為電中性,傾向分配在中等極性EA有機層

It's a good example about "the acidic & basic forms of a pH indicator may be so different".
The basic form (> pH 5.5) of bromocresol green is an anion and tends to be in the water. But its acidic form (< pH 4) is electrically neutral and makes it to be in the organic 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