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9

讀冊:伊朗 (Understanding Iran) by William R. Polk

 


暑假末尾讀完的,拖到今天才來分享。

作者 William Polk 是美國中東歷史與政治學者,1950年代中開始在哈佛等大學執教,並從甘迺迪政府開始任外交政策顧問等職,今年四月過世。

如果有興趣的是古代史、文化史等等,這本書可以直接略過。作者關注的是 (16、17世紀以降,特別是20世紀) 政治外交更迭,以及政府、教士階級/宗教組織間的競爭和合作。

我個人覺得,如果對西亞中亞、伊斯蘭宗教和歷史的大框架已經有一點粗略的概念,可以直接從第四章「從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再到暴力革命」開始讀。時間上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如大家所知英國和俄羅斯19世紀中再南亞和西亞的競爭,一開始是爭奪地盤 - 俄羅斯想要南方出海口,英國想維護並擴大以印度為中心的利益。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石油利益--因為政治、技術和資本的關係由英國控制。

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讓英國實力與衰退,石油公司的利益經也 (不太平順地) 由英國國營公司轉移到伊朗政府和美國民營公司,另一方面蘇聯對統治了中亞地區及二次大戰後的美蘇意識形態/軍事對峙,讓整個外在局勢有了很大的改變並變得更加複雜。

在伊朗國內本身,早年政府的統治和中世紀歐洲國家類似,頗為有限,而宗教組織/教士接及掌握了教育、法律、輿論、部分的財經,以及理所當然的意識形態。原本政權側和宗教側還能有一定的平衡關係,但當世俗知識分子/新世代的工商階級、政權側想要仿效歐美國家,往近代國家、社會型態改變時,自然會發生很大的衝突。想想歐洲這段過程花了幾百年,打了多少仗,從中亞到北非的國家近百年甚至只有幾十年,高度壓縮下過程動盪也是很自然的,不少人把責任全推給外國勢力干涉是很不合理的。

二次大戰後美國變成世界強權領袖,同樣也是個非常迅速的過程,講白了就是對西歐北美外的認識相當缺乏,外交接觸限於世俗政權高層,手腕也待培養,而冷戰的氛圍更造成只顧和蘇聯競爭,有事發生經常被過度簡化在美蘇大帽子之下。總之各種因素,讓伊朗各階層從一開始對美國能讓伊朗在政經上擺脫英國和俄國抱有高度期待,到最後內政不善、階級衝突、政教不合等等導致了79年的革命,美國也成了大撒旦。

革命後實際上由教士階級掌控的政權對內也不是一帆風順,掌權者也面對了教義質疑,繼承人的紛擾,各方面專業人才和掌權者意識形態到意見相左...

本書第四到第六章非常精采,能讓一般人很快理解到底發生了啥事,為何發生。作者也不斷在書中抱怨 :D 美國政府從決策者到外交人員對不同歷史文化認知的淺薄,對各種事件向現象的理解不足,而做出錯誤的政策和關鍵決定。

[補充] 伊朗 (或許可以推到其他伊斯蘭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 在「現代化」過程中,城鄉差距、新舊的經濟社會文化階級、價值... 等等的轉變和社會變遷,速度過快或缺少紓解管道或再分配機制不足,就是開始堆火藥桶。除了前述教士階級外,本書作者在這方面著墨極少,也算是本書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