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 https://photos.app.goo.gl/G2qw1Ak2uSmtrPQ6A
雖說 Fw 190D 是我最先認識的二戰機,也是心目中和噴火中後期形同為最漂亮的二戰機。但多年來一直是眼高手低而沒有製作 1/48 模型。幾個月前 FB 某社團有人發文批評牛魔王的 1/48 Fw 190D-9 機身零件有問題,討論串居然很快變成兩邊互爆粗口,好奇心也就成了這次製作的臨門一腳。
這盒 D-9 套件是 2010 年開發,同年也推出了 D-11/13 雙機組,只差幾個零件,牛魔王一改過去 Trimaster/Dragon 和田宮產品的設計,做出了引擎艙後段並取消引擎艙和主輪艙間的隔板,這對喜愛此機型的人來說自是一大福音,雖說現存機是沒有隔板的,但也有人從阻擋異物進入引擎艙的觀點,認為當年可能有隔板。
這盒 D-9 套件是 2010 年開發,同年也推出了 D-11/13 雙機組,只差幾個零件,牛魔王一改過去 Trimaster/Dragon 和田宮產品的設計,做出了引擎艙後段並取消引擎艙和主輪艙間的隔板,這對喜愛此機型的人來說自是一大福音,雖說現存機是沒有隔板的,但也有人從阻擋異物進入引擎艙的觀點,認為當年可能有隔板。
製作前翻閱說明書立刻能發現幾個問題(後面發現的問題會用大寫英文字母連續編號):
A. 空速管位置錯誤,說明書畫成 A-7 之前型號一樣在右翼中間,正確應該在右翼端,而檢查零件倒是沒錯;
B. 螺旋槳轂(spinner)誤用前端有同軸機砲用大孔的零件,D-9 並未安裝同軸機砲,槳轂的前端只有一小孔,須將套件中未開孔的另一零件自行開洞。
C. 機首右側增壓器進氣口前下方,排氣管上方有一片防止增壓器吸入廢氣的擋板,老牛沒有提供,組裝說明線圖沒畫,但塗裝彩繪倒是有。
我買的是2010的版本,不知之後有無修正。直接目測檢查零件還會發現幾個明顯問題:
D. 主翼下半零件缺少登機踏板的凹槽和FuG 16ZY 天線桿接點和刻線;
E. ETC 504 掛架明顯過長,麻煩的是一直孤狗不到詳細的實物照片,線圖之類參考資料各家也互有出入。一具炸彈掛架零件(短)我找不到清楚的照片資料證實;
F. 外掛油箱型號不對(說明書彩繪倒是正確的);
G. 主翼上面近副翼根部漏掉副翼制動連桿樞軸的同心圓刻線;
H. 起落架下端-輪艙蓋板的相對位置角度和實物略有出入。
實際製作心得:
組裝上最主要的問題來源我認為是 (i) 設計時所有的定位都卡太緊,沒有預留些微緩衝空間/沒考慮或估錯射出成型時產生的誤差; (ii) 零件盤稍明顯的模具錯位且側面收縮變形(手邊的D-11/13也是同一批生產的,同樣問題)。零件錯位的分模線或側面收縮變形不管有無修整都會影響組裝和密合度,因為零件數多,問題也無法藉假組發現修正。
我碰到最大的麻煩是在主翼橫樑-機身-翼根機砲艙部份,花了不少時間處理,也磨掉一部分的機砲艙壁才能組裝起來。引擎後段-座艙-機身狀況較佳,左右機身零件中段因為接近薄長平板,容易扭曲(田宮的設計好多了),是靠對齊刻線逐段黏合,不料在上色後組裝水平尾翼時才發現機尾向右扭曲了約 2-3 mm。推測可能是從引擎段就座艙段就開始扭曲,而零件的刻線也可能有點誤差,想想黏合機身時就發現尾輪稍微有一點歪,警覺性應該高一點的。。
翼根機砲艙蓋如果要蓋上的話需要把外側磨薄,我這邊也把機身側的稍微磨了一下才能塞進去,需要少量補土。
主起落架部分老牛的設計構想相當好,藉由主翼橫樑上的有槽線圓餅突出物,可讓起落架的角度更準確、有更大的接合面、也吻合實物,可惜這是要零件與組裝精準度夠高才行。也遭遇到組裝問題,需要將那塊圓餅結構磨掉一些才能裝上起落架,至於角度的調整就只能靠自己用瞬間膠和AB膠搞定。
其他相關的細節:
1. 方向舵踏板塑膠件太小,但 PE 件的皮帶太脆弱,反正看不到,還是用塑膠件;
2. 儀表上半如果用塑膠件貼 PE 件的話,要把塑膠件磨薄一點,上面的蓋子固定凹槽要加寬;
3. 儀表上面的蓋子用環氧補土做出邊緣的緩衝皮件;
4. 主輪艙前緣的落差用環氧補土補平,強烈推薦 milliput(田宮的比起來簡直OX),隨便糊一塊上去,用溼的刮刀刮去多餘部分,最後用沾水的毛筆修整;
5. 起落架用膠絲和鉛線加上剎車線,但輪艙和斜撐部分的配線完全沒追加;
6. 因為之後上色方便和零件圓度等考量,翼根 MG 151 機砲砲管自套管後(即突出翼前緣的部分再多約 1 mm) 切除,改用金屬管;
7. 空速管改用金屬管和金屬線製作;
8. 刻出登機踏板和的凹槽、FuG 16ZY 天線桿和前述副翼機構的刻線;
9. FuG 16ZY 天線桿的話 PE 件的側面形狀較塑膠件佳,但過薄,因此用膠板加厚,磨出漸薄的效果;
10. 機首散熱器照如果要選擇開啟葉片,則需要相當修整甚至自製部分葉片
11. 參考大日本繪畫 modeler's eye series 書中線圖修改 ETC 504 掛架。爪子的部分参考油箱合理放大;
12. 膠板自製前述問題 C. 的擋板;
13. 機腹環狀天線、機腹尾段天線、機背天線、起落架位置指示棒分別用薄銅片、金屬線、釣線、膠絲製做。
塗裝方面選了 5./JG301 的白 12 號機,說明書的文字敘述說此機的 RLM 76 有兩種不同色調,但彩繪卻畫同一種 XD。所以是參考 JaPo 出版的 Focke-Wulf Fw 190D camouflage & markings Part II 一書 p.259-263:機身中段至機尾為略帶土黃色調,機首、尾舵可動面、副翼則是一般淺藍灰色。
顏料方面銀色還是用 GSI 拉卡,其他顏色則是 Lifecolor、Ammo of MIG、AK interactive 都有用上,繼續備這些水性顏料惡整 :( 即使是同一家相同包裝的產品,配方也會不同到用相同稀釋方法可以順順噴或半分鐘後堵槍,花了很多時間測試各種稀釋配方和比例,還是不行。
帶土黃色的 RLM 76 是一般 RLM76 50% 配白色和 RLM 02 各 25%;
RLM 81 有橄欖綠和帶一點紫紅的褐色兩種,考慮視覺效果後我選擇後者,用 LC 的 French brown 調入很少量的 raw sienna 和 French blue。之後補色時發現直接用 French brown 即可;
RLM 82 是 MIG 的直接用;
RLM 83 是偏橄欖色的深綠,我嫌各家的顏色都太暗,所以自己調,但事後看起來有點淺過頭;
RLM 75 是 AK 的,噴完後覺得太暗,用 LC 的 neutral gray 薄噴一層拉回來。
老牛的貼紙一向是找義大利某 C 廠製作,品質完全沒問題。這次想自己玩遮噴,但白 12 割字時割得太胖,跟實機有些出入,也不好看。
陰影噴修是 Liquitex 的壓克力墨水,自調出髒髒的陰影色,這比直接用黑色自然得多。
A. 空速管位置錯誤,說明書畫成 A-7 之前型號一樣在右翼中間,正確應該在右翼端,而檢查零件倒是沒錯;
B. 螺旋槳轂(spinner)誤用前端有同軸機砲用大孔的零件,D-9 並未安裝同軸機砲,槳轂的前端只有一小孔,須將套件中未開孔的另一零件自行開洞。
C. 機首右側增壓器進氣口前下方,排氣管上方有一片防止增壓器吸入廢氣的擋板,老牛沒有提供,組裝說明線圖沒畫,但塗裝彩繪倒是有。
我買的是2010的版本,不知之後有無修正。直接目測檢查零件還會發現幾個明顯問題:
D. 主翼下半零件缺少登機踏板的凹槽和FuG 16ZY 天線桿接點和刻線;
E. ETC 504 掛架明顯過長,麻煩的是一直孤狗不到詳細的實物照片,線圖之類參考資料各家也互有出入。一具炸彈掛架零件(短)我找不到清楚的照片資料證實;
F. 外掛油箱型號不對(說明書彩繪倒是正確的);
G. 主翼上面近副翼根部漏掉副翼制動連桿樞軸的同心圓刻線;
H. 起落架下端-輪艙蓋板的相對位置角度和實物略有出入。
實際製作心得:
組裝上最主要的問題來源我認為是 (i) 設計時所有的定位都卡太緊,沒有預留些微緩衝空間/沒考慮或估錯射出成型時產生的誤差; (ii) 零件盤稍明顯的模具錯位且側面收縮變形(手邊的D-11/13也是同一批生產的,同樣問題)。零件錯位的分模線或側面收縮變形不管有無修整都會影響組裝和密合度,因為零件數多,問題也無法藉假組發現修正。
我碰到最大的麻煩是在主翼橫樑-機身-翼根機砲艙部份,花了不少時間處理,也磨掉一部分的機砲艙壁才能組裝起來。引擎後段-座艙-機身狀況較佳,左右機身零件中段因為接近薄長平板,容易扭曲(田宮的設計好多了),是靠對齊刻線逐段黏合,不料在上色後組裝水平尾翼時才發現機尾向右扭曲了約 2-3 mm。推測可能是從引擎段就座艙段就開始扭曲,而零件的刻線也可能有點誤差,想想黏合機身時就發現尾輪稍微有一點歪,警覺性應該高一點的。。
翼根機砲艙蓋如果要蓋上的話需要把外側磨薄,我這邊也把機身側的稍微磨了一下才能塞進去,需要少量補土。
主起落架部分老牛的設計構想相當好,藉由主翼橫樑上的有槽線圓餅突出物,可讓起落架的角度更準確、有更大的接合面、也吻合實物,可惜這是要零件與組裝精準度夠高才行。也遭遇到組裝問題,需要將那塊圓餅結構磨掉一些才能裝上起落架,至於角度的調整就只能靠自己用瞬間膠和AB膠搞定。
其他相關的細節:
1. 方向舵踏板塑膠件太小,但 PE 件的皮帶太脆弱,反正看不到,還是用塑膠件;
2. 儀表上半如果用塑膠件貼 PE 件的話,要把塑膠件磨薄一點,上面的蓋子固定凹槽要加寬;
3. 儀表上面的蓋子用環氧補土做出邊緣的緩衝皮件;
4. 主輪艙前緣的落差用環氧補土補平,強烈推薦 milliput(田宮的比起來簡直OX),隨便糊一塊上去,用溼的刮刀刮去多餘部分,最後用沾水的毛筆修整;
5. 起落架用膠絲和鉛線加上剎車線,但輪艙和斜撐部分的配線完全沒追加;
6. 因為之後上色方便和零件圓度等考量,翼根 MG 151 機砲砲管自套管後(即突出翼前緣的部分再多約 1 mm) 切除,改用金屬管;
7. 空速管改用金屬管和金屬線製作;
8. 刻出登機踏板和的凹槽、FuG 16ZY 天線桿和前述副翼機構的刻線;
9. FuG 16ZY 天線桿的話 PE 件的側面形狀較塑膠件佳,但過薄,因此用膠板加厚,磨出漸薄的效果;
10. 機首散熱器照如果要選擇開啟葉片,則需要相當修整甚至自製部分葉片
11. 參考大日本繪畫 modeler's eye series 書中線圖修改 ETC 504 掛架。爪子的部分参考油箱合理放大;
12. 膠板自製前述問題 C. 的擋板;
13. 機腹環狀天線、機腹尾段天線、機背天線、起落架位置指示棒分別用薄銅片、金屬線、釣線、膠絲製做。
塗裝方面選了 5./JG301 的白 12 號機,說明書的文字敘述說此機的 RLM 76 有兩種不同色調,但彩繪卻畫同一種 XD。所以是參考 JaPo 出版的 Focke-Wulf Fw 190D camouflage & markings Part II 一書 p.259-263:機身中段至機尾為略帶土黃色調,機首、尾舵可動面、副翼則是一般淺藍灰色。
顏料方面銀色還是用 GSI 拉卡,其他顏色則是 Lifecolor、Ammo of MIG、AK interactive 都有用上,繼續備這些水性顏料惡整 :( 即使是同一家相同包裝的產品,配方也會不同到用相同稀釋方法可以順順噴或半分鐘後堵槍,花了很多時間測試各種稀釋配方和比例,還是不行。
帶土黃色的 RLM 76 是一般 RLM76 50% 配白色和 RLM 02 各 25%;
RLM 81 有橄欖綠和帶一點紫紅的褐色兩種,考慮視覺效果後我選擇後者,用 LC 的 French brown 調入很少量的 raw sienna 和 French blue。之後補色時發現直接用 French brown 即可;
RLM 82 是 MIG 的直接用;
RLM 83 是偏橄欖色的深綠,我嫌各家的顏色都太暗,所以自己調,但事後看起來有點淺過頭;
RLM 75 是 AK 的,噴完後覺得太暗,用 LC 的 neutral gray 薄噴一層拉回來。
老牛的貼紙一向是找義大利某 C 廠製作,品質完全沒問題。這次想自己玩遮噴,但白 12 割字時割得太胖,跟實機有些出入,也不好看。
陰影噴修是 Liquitex 的壓克力墨水,自調出髒髒的陰影色,這比直接用黑色自然得多。